×
首页 > 实时讯息 >

焦点访谈丨更新设备 更新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21:43:00    

中国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提高生产力,设备很关键。2025年国家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这“两新”中“一新”我们都熟悉,就是消费品以旧换新,还有“一新”就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在一揽子政策组合拳的驱动下,我国工业领域正迎来一波前所未有的设备更新热潮。

近日,记者在重庆实地调研发现,从传统制造业车间到智能产业园区,企业纷纷抢抓政策机遇,加速用先进装备武装自己;政府也在积极作为,全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这场设备更新浪潮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企业又面临哪些挑战?

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项绍伟:我们计划是花两年的时间,把生产线上的设备全部进行升级换代。

一家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关键零部件的加工企业,工程师们正在对最新引进的新设备进行调试。过去由人工操控的数控车床,绝大部分都已经换成了新的全自动加工设备,用旧设备加工同样的零部件,原来3人操作6台数控机床,一天下来能加工200件这样的零部件,现在换成新设备后,一天就可以加工480件。

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项绍伟:从投料开始到产成品出来,整个过程实现了无人化操作。包括上料、下料、产品质量检测,都是靠机器人来完成。

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产品质量和精度也更加稳定,这些是企业投入了1.5亿元,更新了440多套设备后带来的成果。

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周继群:1.5亿花下去以后,我们的产能今年增加了100万套,产值要增加两个亿,成本降低10%左右。

投入1.5亿元,产值能增加2亿元,这些都是设备更新带来的直接收益。要算上整个社会层面的经济账,1.5亿元投资产生的收益还远不止这些。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 何颖:对于整个行业,设备更新也拉动了工业投资的增长,工业投资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带动和拉动作用。设备更新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产销的促进作用也特别明显,因为本身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必然还会激发很多新的需求。这些需求就会转移传导到上游的装备制造业,它也会得到一个很大的发展。

虽说这家企业的设备更新推进工作现在看上去是顺风顺水,但在项目启动之初,也是万分纠结。

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周继群:以前那些设备也能做,只是效率、稳定性没那么高,扔了又可惜。继续用,质量水平在客户心目中的定位不出问题是偶然,出问题是必然,没法去改变。

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市场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传统的铸造加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设备更新、智转数改势在必行。

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周继群:我以前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也有意愿,也付诸了一些行动。智转数改,说起来只有四个字,很简单,其实真正的智转数改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传统产业究竟要不要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于企业而言,答案是肯定的。但什么时候转?这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重庆顺多利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周继群:第一件事情就是钱从哪里来?第二件事情复合型人才,比如懂工艺的不懂编码,懂编码的不懂工艺流程。不断去提升,不断去磨合。

不管是设备更新的技术方案,还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需要资金支持,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设备更新最难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资金的缺口。

经过测算,这家企业设备更新需要投入1.5亿元左右,一下子要拿出这么多资金进行设备更新,这对于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老板来说,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决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 何颖:有一个投资回报的问题,比起正常的生产节奏来讲,投资回报周期是比较长的,所以企业在做这个决策的时候,意愿和动力很受影响。特别是像现在,经济形势和国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另外一方面,还涉及操作层面的一些让企业犹豫的问题,新设备购置来了之后,势必要进行停机调试,也会造成一定的生产效率损失。

2024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重庆市通过几轮摸排发现,全市7000多家规模以上的企业,超过50%都有设备更新的需求。很多企业虽然有意愿,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些难度。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王志杰:有些企业要解决不敢改、不会改的问题,通过技改专项贷、财政的贴息补贴,还有一些政策,让企业享受到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通过政府的一些适度补贴来撬动市场主体,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来帮助它快速地技术改造。

随着国家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不断推进,国家层面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以及重庆市层面的技改专项贷等政策落地实施,给很多企业增添了进行设备更新的信心。

2024年,这家企业设备更新的投资规模为1.5亿元,其中公司自筹资金5000万元,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补贴2250万元,另外通过设备更新领域的贷款政策支持,这家企业获得了银行8000万元的信用贷款,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降低,原贷款利率在3.3%左右,但经过国家和地方双重贴息后,企业每年节省的利息就有两百多万元。

重庆市北碚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杨晓锋:从国家再贷款政策来讲,有1.5个点的贴息。从市级层面技改专项贷政策来讲,有50%的贴息。总的来说,加权起来以后,企业的利率大概在1个点以下。

像顺多利这样的企业,自身有一定实力,因为设备更新投资规模大,按照相关政策能享受到一些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政策,设备更新改造的过程相对比较顺畅,改造的收益也十分明显,但对于很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来说,记者调查发现,设备更新的奖补政策还存在一些门槛。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规划与投资处副处长 吴鹏飞:总体上来看,国家的政策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的,比如超长期特别国债,它的支持范围就很明确,同时对于设备更新方向,它的项目投资额有一个2000万元的申报门槛,针对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这样一个惠及面更宽的政策,去年也有一个500万元的申报门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一些项目,包括工业、用能设备更新、老旧电梯改造等重点领域先行改造,所以能够获得国债支持和再贷款贴息的企业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

西赛动力是重庆万盛经开区一家专注于汽车零部件加工的小微企业。过去,这家企业主要承接燃油汽车零部件的加工业务。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2024年6月,西赛动力接到了一笔重要的商务订单——为新能源汽车副车架提供加工服务。面对新的市场需求,老旧的生产设备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重庆西赛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 黄兴兵:我们原来的设备太老了,加工精度达不到对方的要求。

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副车架的高精度加工需求,企业必须引进新的生产设备。然而,购买新设备需要150多万元的资金,这对于一家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西动力尝试过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但都没成功。

重庆西赛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 黄兴兵:银行现在是需要做抵押或者信用,但是我们企业现在这种状态,信用没办法做,只能做抵押。但是厂房又不是我们自己的,只有设备,在银行现行的贷款政策下面,是不支持做设备抵押贷款的。

正当企业陷入困境时,重庆市推出的另一项金融政策带来了转机。根据这一政策,企业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从金融公司租赁相关设备,按月给融资公司付租金,并且政府还能补贴一部分融资租赁的费用。

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西赛动力顺利引进了6台新的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为企业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现金流也得到了改善。

这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的过程中,尽管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工业、能源、交通、物流企业获得了各种政策补贴,但还有很多不在补贴范围的企业很难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为此,从今年开始,国家加大了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支持力度,增加了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资金规模,在去年的基础上,将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整体部署并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从中受益。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 何颖:国家对于设备更新支持的政策力度大,范围广。首先增加了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从1500亿增加到了2000亿;另外,企业申报的门槛也在不断降低,技术改造的再贷款,使用门槛从500万降低到了200万。同时,政策惠及的范围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政策的深入推动,更多的企业会得到政策助力,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更新设备。

重庆企业在设备更新进程中的实践,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样本。这不仅是企业对自身发展的重塑,更是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谋求突破的缩影。当然,也必须正视现存的问题,除了资金短缺的困扰,部分企业还苦于缺复合型人才,有的企业还达不到奖补政策门槛等等,这些阻碍设备更新全面推进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破解。期待未来政企协同,多方发力,借助设备更新这个有利契机,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更加绿色、智能和高效的新阶段。

编辑丨皮望星 夏斯伟 金梦圆

摄像丨王守城 张敏 王宏超

策划丨余仁山

剪辑丨周维

责任编辑:刘立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