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州工夫茶泰斗陈香白逝世,非遗传人、知名学者追念“工夫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6:41:00    

7月22日凌晨,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香白先生于潮州家中逝世,享年89岁。

陈香白一生爱茶、研茶、传茶。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潮州工夫茶文化,整理归纳了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他著有《中国茶文化》《潮州工夫茶》等专著,以学术严谨性为这门传统技艺奠定现代理论基础,并提出“七义一心”理论诠释工夫茶道的精神内涵。这位茶文化研究的泰斗,用他的学识与热忱,为中国茶文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茶凉可再续。陈香白虽离世,但他所开创的学术体系和传承理念,将继续滋养着中国茶文化的未来发展。正如他常说的“茶道即人道”,这份以茶载道的精神将永续传承。

陈香白(资料图)

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潮学国际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以及陈香白弟子陈锐彬,回忆他们与陈香白先生的交往,谈其治学、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工夫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恬静自适的“工夫”

自今年5月陈香白先生卧床之日起,跟着他学茶十多年的徒弟陈锐彬常去探望,伴其左右。在陈香白生命的最后时光,陈锐彬深切地感受到这位茶学大师朴素而深刻的生活哲学。

在一次为陈香白按摩疏通经络时,陈锐彬开玩笑道:“您这‘书架’(指大脑)里还剩多少书?”面对弟子的询问,卧病在床的陈香白淡然回应:“哪还有什么书呀,工夫倒还在的。”当被追问“什么工夫”时,陈香白给出答案:“顺其自然,老阎(指阎王)通知什么时候走人就走人,没有什么好折腾的,这就是工夫。”

即便在病榻上,陈香白仍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虽已无食欲,却对双皮奶情有独钟。“白老讲到吃双皮奶时就高兴。在背后按摩的我都可以感觉到他的眉飞色舞。”陈锐彬说,“最后两个多月内的每一次探望,都能被白老的乐观精神所感染,因此并无太多悲伤情绪。”

陈锐彬提及,陈香白先生少年丧父,晚年丧子,唯书与茶相伴终生。晚年卧床后,连读书泡茶这两个兴趣也都无法做到了。但他仍不改乐天向上的心境,而这一心境正以“恬静自适”为基础。

“由此可见几十年来,白老读书喝茶的‘工夫’是真实不虚的。人不一定要有一番惊天动地的功业,也不需发表高深的见地才算彻悟。但凭一以贯之的乐天向前信念,也终能圆贯生死一元。”陈锐彬深刻领悟到,“工夫”不只于功名,而是顺其自然的心性流露,是永远乐天向前的日常生活。“白老终其一生都在用行为诠释什么是‘工夫家’。”这份将生命与茶道融为一体的修为,正是陈香白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工夫”。

陈锐彬特别提到,陈香白的至交与弟子大多是学者与茶圈同行,与自己并无业务往来,却因共同对先生的诚敬之心而结下深厚情谊。可见陈香白先生以其人格魅力凝聚起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弟子们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

陈香白(资料图)

工夫茶文化现代理论的奠基人

在陈香白先生去世当天凌晨三点,潮州工夫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发出悼念文章,他指出:陈香白是潮州工夫茶文化现代理论的奠基人。

“与先生相处的点滴,恍如昨日。20世纪90年代初,一把茶壶牵起我与先生的缘分。”叶汉钟回忆道,那时陈香白先生正在作关于潮州手拉壶的调研,常来他的店铺里拍摄他收藏的潮州老茶壶。茶香氤氲,他们相对品茗,谈笑风生。如今想来犹在眼前,每每回忆起,总教人倍感温暖。

叶汉钟还回忆道:“我们后来经常一起参加研讨会,讨论学术内容,分享生活琐事、民间小秘方,话题十分接地气,交流中尽显真诚。如今想来,先生睿智的眼神和亲切的笑容仍历历在目。”

对于陈香白先生的治学精神,叶汉钟表示,他著作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学术的敬重和对真理执着的追求。是他开辟了潮州工夫茶现代学术理论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才使潮州工夫茶得以传承、发展和弘扬。

陈香白(资料图)

陈香白是在人生的下半场才开始研究茶文化的。他曾涉猎中医学、历史学、方志学等,毕业后任教小学、中学多年,声名在外后被调到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周易》学等国学经典。这些看似与茶无关的学术积淀,都为其后来的茶文化研究奠定了根基,让他得以在年过五旬后,以学者的严谨与匠人的热忱潜心研究茶文化。

工夫茶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至于陈香白的学术研究为何转向茶文化?要从一篇论文说起。

1990年,年逾50岁的陈香白写了一篇题为《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的论文,引起了时任《孔子研究》主编、著名学者胡道静的重视。胡道静看到稿件极为兴奋,连夜用毛笔写了三页回函,鼓励他继续研究。

深受鼓舞的陈香白便将全部心力投入工夫茶文化研究中。他花了近十年时间,遍访各地产茶区,四处搜集资料,也曾跟着乌岽山的老茶农,从采茶到成茶,亲历了完整的凤凰单丛的制茶过程。后来他完成《中国茶文化》这本专著,不仅奠定了他在茶学界的地位,更为中国茶文化研究树立了新的学术标杆。

陈香白认为,工夫茶艺和他所研习的传统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他首创的“七义一心”学说,核心就在于“和”的思想。

他提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中国茶道就是通过饮茶这一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这一理论影响深远。

2003年中法国际茶文化交流研讨会上,陈香白推广工夫茶文化(资料图)

在陈香白看来,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的精华所在,其以三个茶杯为标准配置,不论客人多与少都轮流着喝,这份礼让的精神十分契合茶道的核心精神——“和”。而潮汕家庭的奉茶顺序变化——从长辈为孩子沏茶、到孩子为长辈奉茶,让工夫茶成为孝道传承的载体。三个茶杯、一个“品”字,隐藏着深厚的人生哲学。

“七义一心”理论体系首次厘清中国茶道、工夫茶与潮州工夫茶的三位一体属性,论证了陆羽《茶经》为工夫茶元典。

陈锐彬跟随陈香白学茶多年,最大的感悟是:工夫茶是一种生活艺术。“‘工夫茶’中的‘工夫’其实是国学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实践,这种将哲学思考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正是工夫茶最珍贵的文化基因。”

从“误解”到“叹服”的工夫茶缘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潮学国际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在回忆与陈香白的交往时,对记者深情讲述了一段对工夫茶从误解到叹服的缘分。

林伦伦最初了解陈香白是在1990年前后,当时陈香白已因其潮学研究而闻名。不过那时的林伦伦对工夫茶并没有兴趣,“平时是不喝的,喝工夫茶是因为家里来客人了一定得泡茶敬客,是一种待客之道,但泡工夫茶很费时间”。甚至撰写杂文《工夫茶·时间与生命》在报纸上发表,直接指明其“浪费时间”。

“后来,我陆续拜读了翁辉东、秦牧、张华云和伍羽等前辈的工夫茶大作,阅读了陈香白老师的《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论文,才初步认识到自己的年轻偏激,得知陈香白老师对茶道思想也颇有研究。1996年,我应出版社之约,主编《潮汕俗文化丛书》,为弥补早年偏激,便在第一批的书目中确定了《潮州工夫茶》,邀请陈香白老师撰著,自此与他有了较多交往。”林伦伦说。

陈香白《潮州工夫茶》(资料图)

《潮州工夫茶》全书分“茶史”“茶理”“茶学”三篇。林伦伦在拜读“茶理篇”之后,表示几乎“彻底颠覆了以前对工夫茶的认识”。

“尤其对其中的《和——中国(潮州)茶道思想之核心》和《茶道即人道:茶道思想论析》两章深为叹服,他绘制的《中国工夫茶道太极图》更是具有独创意义。原来喝茶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价值。真是为自己以前的无知和偏激脸红。”林伦伦感叹道。

此后,他们二人每次在学术会议上见面,或是陈香白到访汕头大学、林伦伦前往韩山师范学院,都会一起“滴茶”神侃。林伦伦曾向陈香白坦言当年在报刊发表批评工夫茶文章的往事,陈香白也只是大度一笑,巧妙转移话题。

“陈香白老师在《潮州工夫茶》第二版的《潮州工夫茶道大圆融(代跋)》中还表扬我‘关注着笔者(他)的每个写作进程,或提供资料,或及时反馈,及时督促’。”

通过长期与陈香白合作编书、共同研究以及日常的品茗交流,林伦伦逐渐领悟到工夫茶道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这一认知转变促使他重新审视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内涵,并先后撰写了《茶浓情更浓》《工夫茶是潮人的文化标志》等文章,以修正自己早年的偏颇之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文字 | 周欣怡

编辑:苏惠琳

来源: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