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撷英,含英咀华。
近一段时间,我们着重推荐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中看到了老庄的潇洒、孔孟的儒雅、墨子的兼爱等,而荀子——这位儒家“最硬核”的哲学家,在当今社会却像一个边缘角色,很少像孔孟那样“出圈”。
可正是这位“倔强的现实主义者”,在战国末年那个礼崩乐坏、列强争霸的时代,为中华文明撑起了一套完整的秩序哲学体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荀子》,看看它如何用理性与制度,回应混乱与野心。
《荀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荀子》的作者荀况,战国晚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后圣”,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祭酒”(学宫之长)。
《荀子》共32篇,是荀子的思想汇编,也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后一座高峰,但与《论语》的语录体不同,《荀子》为完整的论文式散文。
还有,它不是儒家的“温情告白”,而是儒家的“硬核宣言”。
《荀子》的核心思想有哪些?
“性恶论”:人不是天生善良的
与许多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不同,荀子最著名的理论,莫过于“性恶论”。
在《性恶》一文中,荀子开门见山、石破天惊地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是自私、懒惰、好利的。所谓善良、礼义、道德,是后天教化的成果,是靠“伪”(教育、礼义和法度等)——人为努力、后天训练塑造出来的。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孟子相信人性内在的善。荀子则说,正因为人性不善,才需要更严密的教育与制度。孟子像月光照亮人心,荀子则像太阳直面人性。
这为儒家增添了一种坚实的现实主义底色,也为后来的法家韩非子奠定了哲学基础(韩非正是荀子的学生)。
“礼法并重”:以礼驯性,以法成俗
《荀子》最重要的治理思想,是“礼法并重”。
他认为,“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由于人性本恶,所以仅靠道德感召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要靠“礼”来稳定、靠“法”来规范。礼是人类文明的形式,法是秩序的底线,两者缺一不可。
他写道,“礼者,养也。”“法者,治之端也。”礼养其性,法禁其邪。这套思想深刻影响了秦汉以后的中国政治制度——“礼法结合”成为历代王朝治理的基本框架。
“天人分离”:天不管人事,靠人自强
荀子反对神秘主义和迷信观念,是先秦少有的理性主义代表。他批评“天命论”,强调“天行有常”,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也就是说,尧舜之治,不是因为“天命”;桀纣之败,也不是“天弃”。国家兴衰、人生起伏,都靠人自身的努力与制度安排。
这是一种极强的“人本精神”,也契合今天讲“科学理性”的时代思潮。
“教育万能论”:用教化改造人性
荀子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不可以已”。他相信通过教育与礼仪制度的训练,人性中的恶可以被驯服,最终走向善。
在著名的《劝学》篇中,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贤人圣人与凡人天性相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礼法教育的力量。尤其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观点,给后学以极大鼓励。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教诲,影响至今。
《荀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除了深刻的哲理性,《荀子》在文学上也独具魅力。它不像《庄子》那样浪漫神奇,也不同于《论语》的口语短章,而是兼具理性之辩与修辞之美。
结构缜密,逻辑严整
《荀子》的每一篇文章,往往像论文一样,先提出命题,接着展开论述,用类比、反证、归纳、演绎等方式层层推进。这种“辩证说理”的风格,使它成为先秦诸子中逻辑最缜密的一部著作。
例如《劝学篇》开宗明义:“学不可以已。”接着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等比喻,说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层层推进,最终升华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自我修炼境界。
语言丰富,善用修辞
虽然《荀子》偏向理性,但在写作中也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抽象道理具象可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说明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说明修身的重要性。
这种兼具哲思与文学的表达,让《荀子》在思想厚重之外,亦具可读性和美感。
《荀子》一书的现代意义
在“自我放纵”的时代,提醒人们自律
现代人常说“做自己”“顺从本心”,但荀子提醒我们:人性若无礼法规范,容易走向欲望横流。文明社会的秩序,不仅靠“善良的本性”,更需“制度与教育”的建构。
在“命运焦虑”的时代,强调努力胜过天命
当我们困于“我是不是不够幸运”“是不是天命如此”的自怨时,荀子告诉我们“天行有常”。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我们怎么努力、如何学习。
在文明废墟上,呼吁“秩序”
《荀子》是一部写在历史伤口上的文明之书。
它不是对现实的歌颂,而是对混乱的回应;它不是空谈的善意,而是实用的修复;它不是哲学的浪漫,而是国家的骨架。
今天再读《荀子》,我们或许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他要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这不仅是两千年前的箴言,更是我们现代人依然需要的提醒。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