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 臻
如果要为青海的农牧业发展搜索一个关键词,那一定是“绿色”。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青海有机草原监测面积达到3.35亿亩(1亩≈0.0667公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298个,累计48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今年上半年,农产品出口额增速更是居全国第一位……
不仅如此,青海还担当起以下之“最”: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青稞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不难发现,向着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不断进阶向上的青海,正全力推进产业绿色转型,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的“绿色动能”。
绿色为基,让土地生金
在绿色有机的发展链上,源头的掌控是稳住绿色农牧业的“骨架”,把好源头关,绿色发展才有韧劲。
立秋刚过,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农晟种植专业合作社4000亩的青稞地里,已经抽穗的青稞随风摇曳,尽显丰收之景。
合作社负责人蒋刚介绍,这片农田已经连续8年使用羊板粪制作的有机肥,在保持田地肥力充沛、产量未减少的同时,种植的青稞达到了有机标准。“把曾经是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牛羊粪制作成有机肥运用到农田里,形成‘牛羊粪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种植青稞油菜,青稞油菜秸秆再养羊’的良性循环,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门源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高级农艺师乔秀红说。
锚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以“生态海北、绿色农牧”为导向,海北州全力推进生态农牧业“九个一”配套工程品牌建设提标扩面,加快建设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全州建成有机肥生产加工厂10个。今年,海北州共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20.8万亩,有机肥需求不断上涨。
海北州农田里有机肥的运用让土地从源头获取“绿色源泉”,而在湟中区油菜田里,绿色防控实现了农产品原料的绿色无污染。
这两日,西宁市湟中区3000亩项目田油菜已从金灿灿的盛花期过渡到绿油油的角果期。在油菜生长过程中,一张张黄蓝板在田间“排兵布阵”,撑起一把把绿色生态“保护伞”。
从发芽出苗到现蕾开花,再到角果成熟,湟中区集成推广的“黄板诱跳甲—蓝板控露尾甲—生物药剂精准防治”全周期绿色防控模式,既有效削减化学农药使用量,又确保防治效果,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的同时,虫害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真正实现了绿色种植。
作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关键一环,从2019年青海启动化肥农药“两减”行动开始,青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化肥农药零使用,全省的土地都加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到2025年,全省累计实施面积达1914万亩,全省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均减少20%。同时,扩大“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实现蔬菜全覆盖;黄南、玉树、果洛3州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及海晏、刚察2县和共和县环湖4乡等青海湖水源涵养区域实现“双减”全覆盖。
农田多披绿,农业更生金。“两减”行动的大面积实施,推动了全省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在7个县打造部省级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创建县129.68万亩,落实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面积24万亩,建立“百千万”亩高产田464个,为打造“青字号”农牧特色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奠定基础。
产业为要,走出新路子
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进程中,激活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让绿色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唯一途径。青海制定农牧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围绕“提质、扩量、补链、增效”重点发力,通过产业融合、科技赋能、龙头带动等方式,积极探索农牧产业发展新模式。
饲草种植推动生态基础建设,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提升肉质和出栏速度,缓解草场压力;有机肥加工既解决养殖产生的废物,又反哺饲草绿色种植,如今,海北州海晏县通过“生态养殖大循环模式”,促进着当地农牧产业健康发展,成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了生态循环链,使绿色循环畜牧业的发展持续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的绿色循环发展道路。
海晏县的创新探索只是我省农牧产业不断升级的一个缩影。让牦牛、藏羊养殖产业插上智能化的翅膀,实现对牲畜生长环境、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利用无人机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提高了青稞种植效率和质量;新建冷凉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800多栋改造升级老旧设施温棚投入生产……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项目,正以现代化、产业化、系统化的形式迈入发展“快车道”,成为青海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截至目前,青海省创建了5个全国有机农产品(牦牛、藏羊)基地,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万余公顷,建设千头牦牛、千只藏羊生产基地超过200个,全省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构建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
青货出青,勇闯大市场
凭借青藏高原“超净区”的地理优势和绿色生态的种植过程,青海高品质的冷凉蔬菜发展势头强劲。从初夏到深秋,从互助、湟中到贵德、湟源……青海各地的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景象。透过络绎不绝的订单,可见本地群众“菜篮子”的丰盈,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市场。
今年1月至7月,青海输出冷凉蔬菜2000吨左右,是去年同期输出量的2.1倍,已逐渐成为全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产业壮大、农民增收,青海高原冷凉蔬菜出口供不应求的背后,是“含绿量”带来的“含金量”。
“青字号”品牌的最大价值体现在生态上,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唯一性和稀缺性上,如何让这些优势最大程度地体现,成为青海省助推“青字号”产品发展的关键。
每年青洽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都是热点和焦点,这些烙着“青海印”的农畜产品,以丰富的品种、有机的内里、绿色的品牌吸引着全国乃至国外客商的目光。
无论是政府搭台,还是企业探路;无论是消费帮扶,还是互联网借力,放眼高原,“青字号”品牌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全省41个县设立县级物流仓储分拨配送中心,建设154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在省外建立专供基地、体验店26家……
今年上半年,我省农产品出口3.4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同期供港农产品总量达659吨,实现货值5403万元。
“青字号”品牌影响力的逐年提升是输出地建设有成果、有进展最直接的表现,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护好青山,方得金山。从独特资源到生产要素再到发展优势,绿色在青海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年轮里拔节生长。
编辑:王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