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喜气洋洋,鼓书一响,人心欢畅……”7月2日,走进国家级非遗长子鼓书代表性传承人鲍先平的工作室,她正在指导学员表演传统曲目《五子登科》。
简板一打,说唱念演,鲍先平亲自示范,从唱腔到眼神,再到手势动作,为学员认真讲解每一个表演细节。
如今,在鲍先平的传授指导下,一个又一个年轻长子鼓书艺人脱颖而出,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长子鼓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长子鼓书是长子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曲种,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曲调优美、节奏明快,以长子本土方言作词为调,富有乡土气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长子县婚丧、嫁娶、节日、庙会等民俗场所,都会有长子鼓书艺人的身影,鲍先平就是其中之一。
鲍先平从事长子鼓书表演已有40年。今年3月份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对她多年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褒奖。“本次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激励我不断钻研创新表演技艺,带动更多人加入到非遗传承行列中,让长子鼓书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谈及入选感受,鲍先平依然激动不已。
听着长子鼓书旋律长大的鲍先平,15岁便与长子鼓书结下不解之缘。引领鲍先平走上曲艺之路的是她师父关富旺。关富旺经常在自家院子里带着徒弟练曲、学唱,长子鼓书唱腔婉转、余韵悠长的曲调深深刻在鲍先平的脑海里。耳濡目染中,她对长子鼓书产生浓厚兴趣。于是,鲍先平拜师学艺,跟着团队各地演出,从此走上了长子鼓书表演之路。
“长子鼓书的行腔走韵和长子方言紧密结合,表演时,要把每句话、每个字用地道的长子话说清楚,熟练运用鼓书腔调,才能唱出独具特色的长子鼓书旋律。”鲍先平说。
择一事终一生。经过多年磨炼,出师后的鲍先平决定自己组建团队,全身心投入长子鼓书表演。1995年,她组建长子县鲍先平说唱团,2019年,成立长子县鲍先平曲艺文化传媒演出有限公司,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鼓书艺人。
多年来,鲍先平坚守艺术道路,勤学苦练、潜心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她通过一人饰演多角的表演方式,演绎了众多精彩节目,其中既有传统曲目,也有新创曲目、小段子和连本书,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非遗曲艺展演,并获得众多奖项。同时,鲍先平还通过抖音直播等形式,将长子鼓书展示给全国观众,不断扩大长治曲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时代在发展,传统艺术必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活’起来。”鲍先平深谙这一道理。无论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看书读报,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家乡发展,将党的方针政策、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内容改编成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唱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传承一门技艺,没有热爱很难坚持。”徒弟申冠杰深有感触,“师父对长子鼓书的坚守和热爱深深感染着我,在她的带动下,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把长子鼓书发扬光大。”
曲随时代,艺为人民。此次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鲍先平深感责任重大。她表示,要努力演出,多出精品,助力长子鼓书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同时,推动长子鼓书进校园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曲艺的兴趣,为我市曲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长治日报
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