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消息(特约记者朱传荣)陶印,作为我国印章艺术的重要分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日,笔者专程拜访了一位善制陶印的赵英时先生。据了解,像赵英时这样能从制坯塑形、设计印钮、阴干修坯、平整印面、篆刻文字、施釉到入窑烧成,能独立完成陶印制作全流程的,在荆州乃至全国范围内亦不多见。
陶印又称陶泥印、陶瓷印,初见于晋,宋元时期渐兴,元末明初石刻篆刻艺术得到极大发展。陶印集古朴、大方、美观于一体,兼具欣赏、把玩、收藏及民俗装饰价值。其材质不易风化,便于传世,还具有石印不具有的陶瓷质感与韵味。按烧制过程,分为上釉和不上釉,即陶印与陶瓷印;按形制,可分为动物钮、坛钮、台钮、桥钮、柱钮、履斗钮等;按制印泥料,有黑泥、精白泥、灰白泥、朱泥等等;按文字,印面可镌刻甲骨文、金文、楚文字等等。
赵英时出生于松滋,已年近甲子,现为荆州市南纪印社社员。十几岁时,他就爱上了印章。参加工作后,一次收到同学的来信,信中提及在家里刻印章,于是他向同学求刻了一方“藏书印”。多年前,他曾在荆州东门瓮城里偶遇正在摆摊刻印的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汪新士先生,当面求知解惑。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篆刻艺术的兴趣与钻研之心。
谈及为何承传陶印时,赵英时说:“陶印书法表现更为丰富,写意性更强,且不受工具所限,刀、钉、起子等均可刻印。”当下,篆刻艺术追求写意性渐成趋势。赵英时以秦汉印为基础,更喜以古玺、甲骨文、金文、楚文字入印,其灵动性更强。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荆州博物馆馆藏大量出土楚简,他大胆赏试将楚简文字入陶印。
篆刻是文字表现载体,必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赵英时购买有关古文字书籍数十册,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文史哲、古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诗词歌赋、唐诗宋词、楚简、美学等,努力提升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扎扎实实做学问,充实自己。
近六、七年时间里,赵英时共刻制印章五六百方,陶印作品逾百方。他创作的作品有《道德经》目录81篇、81方印,《二十四节气》24方印,《松滋古八景》《宋词词牌》34方等。
印钮仿古摩崖石窟造像陶泥印,印面刻《苏东坡十六大雅事》
赵英时爱好广泛,还在葫芦上烙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