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风口财评|治理高价开锁,不能只靠消费者维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5 09:07:00    

50元上门开锁,进门就要500元”“换个普通锁芯收300元,市场价才50元”……近年来,类似的高价开锁投诉屡见不鲜。本应是解民之急的便民服务,却因“趁急要价”“隐形套路”等乱象沦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小微陷阱”。这种乱象不仅让消费者在紧急时刻雪上加霜,更破坏了服务行业的信任基石,亟待从根源上破解。

高价开锁乱象的滋生,本质是紧急需求与信息不对称叠加下的市场失序。从需求端看,开锁是典型的即时刚需。消费者忘带钥匙、家人被困时,既没有货比三家的时间,也缺乏自行解决的能力,只能被动依赖上门开锁。而多数人对开锁成本、锁具价格一无所知,面对师傅“锁芯复杂”“必须暴力拆解”等专业话术,很容易陷入被动。从供给端看,上门开锁服务通过网络平台或小广告接单,开锁师傅凭借“口头约定”的模糊性临时加价,即便消费者事后投诉,也因取证难、违法成本低而不了了之。

行业标准缺失与监管滞后是导致高价开锁乱象的重要成因。开锁行业涉及公安备案、市场监管、物业规范等多个领域,难免出现“管不深”的情况:公安机关对开锁行业更多侧重于治安管理,对价格和服务的规范力度有限;市场监管部门对“临时加价”的认定和处罚缺乏明确依据,也加大了执法难度,导致高价开锁的定价模式横行。

治理高价开锁乱象,不能只靠消费者事后维权,更需构建强力有效的全链条治理机制。对行业而言,应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等级与收费挂钩标准,对违规商家坚决除名,让合规者获得更多信任与市场空间。监管部门需尽快明确权责划分,推动公安与市场监管联动,将价格公示纳入备案要求,同时建立电子服务协议制度,让服务内容和价格有迹可循,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紧急时刻应优先选择公安备案商家或物业推荐的服务方,上门前务必电话确认上门费、基础服务费及配件价格,有条件时可留存通话记录作为依据。若遭遇恶意加价,应及时向公安等有关部门投诉,不让违法者赚快钱。

高价开锁乱象看似是小纠纷,却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安全感。唯有打破信息差、提高违法成本、重建行业信任,才能让开锁服务真正回归便民本质,让公众在紧急时刻不再为“锁事”烦恼。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许耀文)

编辑:宋光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