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雨生百谷,将向往的生活绣成诗|文化中国行· 节气拾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07:30:00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王一理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4月20日,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润泽大地,万物蓄势生长。

乔进双梅 图据受访者

在四川乐山马边彝族自治县,人们会用手工刺绣的方式,将繁茂花朵、春日盛景,一针一线绣进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当中,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谷雨来临之前,封面新闻记者走进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各色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绣娘们正忙碌着压条、拉丝、绣花样,对面立着几部手机。绣娘们手上的针线不停,不时抬起头来对直播间的观众讲解彝族刺绣的历史与当下的创新。合作社的创办人——全国人大代表、小凉山彝族刺绣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乔进双梅,讲述了传承非遗的心路。

乔进双梅作品 图据受访者

01

将向往的生活绣成诗

谷雨之后,繁盛的春渐远,盛大的夏将至。在自然与人文交相呼应的节气里,马边的绣娘们还会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用手工技艺给予表达。

乔进双梅告诉记者,她是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爱上了彝绣,八九岁时学着拿针,十岁左右便能在布片上绣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花朵。

彝族刺绣以独特的针法技艺闻名,刺绣纹样多取材于当地自然风物,用简洁的几何线条表现山川草木。“我们的灵感通常来源于平时所见到的事物,以及花草树木的更迭变化。”乔进双梅表示,服饰上刺绣记录了以前人们对自然的朴素认知。

“小时候,我常看母亲绣花。”乔进双梅说,彝家女子的手,绣得出山河,就撑得起家。

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的绣娘们直播刺绣(摄影:曾洁)

采访的过程中,乔进双梅和绣娘们徐徐展开一幅清明上河图——这件4米长、50多厘米宽的巨作,不是故宫的镇馆之宝,而是她们七八个绣娘用两三年的时间绣制而成,俨然成为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的宝贝。

一位绣娘自豪地介绍,卷轴上没有底稿,她们4个人从“画卷”的四个角落往中间绣,仅仅用最简单的“十字绣”针法接力完成,遇到极其考验针法地方,乔进双梅亲自上阵参与。这幅作品收藏在合作社里轻易不对外显示,曾有商人愿意出数十万购买,但她们始终不舍得出售。

02

“老手艺”变成“新饭碗”

据了解,彝绣历史源远流长。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公元223年,诸葛亮拜“叟帅”孟获、孟琰、爨习为将,其夫人在蜀习得汉绣,传授昆叟女子,形成彝绣。

彝族刺绣形制丰富多样,并将棉羊毛作为丝线的主要材料。颜色上,以黑、黄、红三大原色为主,其他颜色多作点缀和勾勒,色彩多元化;图纹上,主要以器物、人物、植物、动物等图案为主;针法上,有盘绣、贴绣、补绣、压边绣、剪贴绣,样式立体,多元化。

乔进双梅和她绣的自己(摄影:曾洁)

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边彝族刺绣技艺第五批次入选县级名录批次级别。

2015年,乔进双梅凭借技艺精湛的刺绣手艺,成立马边彝族自治县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在马边广场有一个超300平方米集展示展销、网络销售、线下体验、研学交流等为一体的展厅,在华西大道有一个60平方米的加工、销售实体店。累计带动800余人增收,每年实现增收产值1000余万元,成为当地就业增收致富的“法宝”之一。

由此,乔进双梅成功当选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2月26日,她还当选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小小手中线,在她手里绣出了一片彝族壮丽的山河;件件艺术品,在她心中奏响了一首共同富裕的赞歌。”

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用零投入、零成本、零风险“三零模式”,带着当地女性将“老手艺”变成“新饭碗”。如今,更是搭上直播带货的“快车”,白天绣花,晚上直播拓宽销售渠道。“现合作社900多位绣娘,人均年收入增收超1.5万元。”她说。

乔进双梅和她们绣制的《清明上河图》(摄影:曾洁)

03

针脚续写“天雨粟,人织梦”的新传说

乔进双梅携团队把彝绣的传统纹样和现代元素结合,研发了各种产品——从西装领口的图腾刺绣,到彝绣熊猫娃娃;从丝巾上的云纹渐变,到车载香囊的立体盘绣,都有刺绣的纹样风格。

为了开拓市场,乔进双梅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从南到北的繁华大都市都去过,花光了积蓄。但努力没有白费,她最终推出了受市场欢迎的绣品,这类绣品既保留了彝族刺绣的风格,又结合时尚进行了创新,色彩鲜艳,一经推出,好评如潮。

如今,乔进双梅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准备成立一家更大的彝绣加工厂,召集更多的绣娘加入到手工创业中。同时她还希望能通过彝族刺绣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彝族产业走向世界,实现全地区的共同富裕。

04

传说仓颉梦中选择的奖赏

除了“雨生百谷”,谷雨还与“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传说中,仓颉,这位轩辕黄帝的史官,仿照星斗、山川的形态以及鸟兽的足迹,创造了汉字。上天对其成就赞赏有加,决定给予丰厚奖励。仓颉在梦中被告知可以选择任何奖赏,他只希望天下苍生都能饱腹。于是,第二天,天降谷粒雨。黄帝得知此事后,将这一天定为节日,即“谷雨”。《淮南子》中对此有所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这一传说影响深远,至今在我国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谷雨祭祀“汉字始祖”仓颉的习俗,如仓颉故乡陕西白水县依旧延续着“谷雨祭仓颉”的传统。2014年,“仓颉传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谷雨时节,新一代绣娘们正以针为笔,续写着“天雨粟,人织梦”的新传说——这或许便是对仓颉精神最生动的当代诠释:让古老文明在创新中生生不息,让文化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谷雨既是春的告别,亦是夏的序曲。在美好的日子里,走近“绣娘们”,欣赏她们的作品,感受细密针脚里的呼吸与心跳,何其美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