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韵律之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09:03:00    

  “文章华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活力的部分,深刻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其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文体首推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散曲,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史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学长河。我们观察这条波澜壮阔、千姿百态的“长河”,可真切感悟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图为《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海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基本编定。《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最常见的节奏结构是二、二。到了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开始兴起。五言诗虽然每句诗只增加了一个字,却是由三个节拍构成的,其常见的节奏结构是二、二、一或二、一、二。显然,与四言句相比,五言句在句式上要灵活多了。七言诗的节拍数增加到四个,不但较大地增加了意义的容量,而且在句式上也更加灵活多变。因此,五言和七言成为古体诗歌的主要句式,发展至今。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征体现于诗歌的平仄格律。古人早就将汉字的四种声调归纳为平、仄两类,于是四声的问题转化为两声的问题,非平即仄,非仄即平,这就有可能在诗歌写作中交错运用两类声调,从而达到声调铿锵的效果。古代诗人摸索这种规律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在汉末诗人的《古诗十九首》中,还很难找到声调上完全合律的句子。到了南朝,以沈约为代表的诗人从理论上探讨了此问题。南朝后期的一些诗人,便能写出平仄基本合律的五言诗。到唐代,中国诗歌的平仄格律基本定型。 

  五、七言诗的格律中还有对仗。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像《周易》、《尚书》中已有对仗出现。汉魏六朝诗人在对仗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准。从初唐开始,诗人们运用对仗手段已经驾轻就熟,到了盛唐的杜甫、晚唐的李商隐等人,对仗的手法变化无穷,已经超越格律的要求而成为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包括句式、平仄与对仗在内的诗歌技巧融会贯通,从整体艺术风貌上形成了五、七言诗歌的韵律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重要体裁是词。词是伴随着隋唐时代新兴的“燕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大致上是在唐代形成的。隋代以前,流行于朝廷的雅乐从容和缓,较为单调,而新兴的燕乐却繁复曲折,变化多端。因为五、七言诗的整齐句式与参差不齐的燕乐之间难以吻合,于是以句式长短不齐为基本特征的词体就应运而生,所以词也被称作“长短句”。由于多数词体都是杂言体,它在声调方面就比五、七言诗更为抑扬顿挫,更适宜于表现细密委婉的情思。五、七言诗与词曲的平仄格律,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民族特征的美学成就之一。 

  更多内容详见: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莫砺锋文章《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策划:许华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