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欣赏风景”到“住进风景” 呼伦贝尔市构建房地产行业发展新模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08 16:05:00    

夏末秋初,当全国多地仍被高温炙烤,呼伦贝尔正舒展着平均温度16—27℃的清凉画卷。这里坐拥亚洲最大湿地——额尔古纳湿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覆盖率高达83%,负氧离子浓度超2万个/cm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如今更成为备受青睐的“候鸟式”避暑胜地。



从单一的风景欣赏到深度的生活融入,城市发展的逻辑正在悄然改写。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逐步探索房地产行业发展与避暑经济、文化IP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城市,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房地产+文旅”深度融合实践,正让这里的生态优势与人文魅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住在这里,抬眼望草原,推窗见林海,出门入湿地,夏天根本不用空调。”这是许多人在呼伦贝尔置业的真实体验。依托“夏无酷暑”的独特气候,以及41.3%的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呼伦贝尔市房地产业跳出传统开发逻辑,全力塑造“北疆旅居新地标”品牌形象。


政策的温度,往往决定着转型的速度与深度。2025年6月,呼伦贝尔市住建、财政、自然资源、税务、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构建起“房地产+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体系,为转型按下“加速键”。


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


优先保障文旅配套、康养地产等特色项目用地;


取消首套及二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最低首付比例统一降至15%;


通过容积率弹性管控、阳台封闭式设计创新、风雨连廊等景观设施不计容等政策,鼓励开发文旅地产产品,实施分阶段施工许可审批;


探索商品房“收旧换新”模式,逐步推动“旧房收购—新房销售—文旅配套”的良性循环,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文旅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政策红利加速落地见效。2025年,全市新建房地产开发项目32个,总投资48.31亿元,年内计划投资24.44亿元。截至目前,21个项目开工并纳统,已完成投资14.6亿元,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保交付、提品质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呼伦贝尔市通过搭建行业交流平台、组织专项培训等方式,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标准,加速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转型。鼓励企业开发具有特色和高端品质的房地产项目,努力提升住房建设标准,打造“好房子”样板,切实满足群众改善型住房需求;针对“小而弱”房企,通过政策解读、技术指导、资源对接等“全维度”支持,帮助其突破资产规模有限、融资渠道单一、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等发展瓶颈。与此同时,严格实施商品房预售资金“白名单”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风险项目提前介入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通过举办房地产行业促销活动,为房地产和文旅项目提供综合展示平台,促进房地产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消费,进一步推进呼伦贝尔市“房地产+文旅”融合发展。“北疆旅居新地标”品牌建设,让越来越多人知道,呼伦贝尔不仅有诗和远方,更有“把日子过成风景”的可能。


发展的同时,呼伦贝尔始终握紧“绿色”与“文化”两张底牌。今年3月,《呼伦贝尔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及实施办法出台,进一步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此外,项目开发还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开发不越生态红线”。正如旅居游客所言:“盖房子首先要学会‘退让’,给生态留足空间,才能留住最珍贵的价值。”


城市的未来,在于功能与体验的双重升级,在于传统与创新的交相辉映。呼伦贝尔市正积极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景观,结合市场需求推出具有特色的行业项目,为居民、游客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空间及休闲生活方式。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融入,旅居生活将更加便捷智能。

从一方生态净土到一种诗意栖居,呼伦贝尔“房地产+文旅”的深度融合,正是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让生态优势不闲置,让文化资源不沉睡,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清凉归宿”。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阎蕾

美编:崔雪莹

主编:何凯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