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端午传统佳节与“六一”国际儿童节不期而遇,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在留下街道金鱼井社区精彩上演。5月24日,金鱼井社区直接开启“双节副本”,包粽子、跳房子、唱民谣,“未来社区”里祖孙三代人找到了情感共鸣的支点,也为基层文化治理提供了生动范例。
架空层变身共享空间
作为未来社区创建单位,金鱼井社区将原本的小区架空层改造成了连廊式活动空间,并引入包括社区食堂、法律咨询室在内公益式便民空间。“平时这里是社区食堂,遇上搞活动,这里就成为了共享空间,居民们习惯了在这里吃饭、聊天,社区与居民的连接也更紧密了。”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此次活动,社区食堂化身成了“粽艺工坊”,社区党员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用酱肉和糯米裹出“四角粽”。“杭州老底子叫‘斧头粽’,现在大家都叫‘四角粽’,因为有四个角。这也是杭州人吃的最多的粽子形状。”金鱼井社区党员志愿者陈杏彩手把手教着社区孩子们包粽子的方法,还时不时给他们讲一些杭州老底子的故事,告诉他们端午节和粽子的渊源。
长廊里的手作纸盒动物摊位前排起长队,志愿者们正带领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用废旧快递盒制作小动物模型。乐活剧场内,《疯狂动物城》的放映让现场笑声不断,而隔壁的蚂蚁设计公益小课堂里,孩子们正用轻黏土捏出“会发光的立体粽子”,帆布袋彩绘区更成为了“祖孙合作专区”——爷爷奶奶画艾草菖蒲,孙辈们添上卡通龙舟。
“穿越式”游戏唤醒跨代记忆
活动现场最热闹的当属“时光穿梭区”,00后爸妈带着娃挑战端午套圈,试图用竹圈套中咸鸭蛋“盲盒”。10后小朋友则对“跳房子”游戏充满好奇,跟着白发爷爷学习单脚跳格子的“祖传技巧”。角落的爆米花机“砰”的一声,瞬间勾起80后的童年回忆。
未来社区托起“15分钟幸福圈”
从“蜘蛛网电线”的城中村到“推窗见西溪”的未来社区,金鱼井社区的蜕变在这场活动中尽显。防滑地垫、无障碍通道让轮椅上的李奶奶顺利参与了包粽子,对于架空层空间的设计再利用,让居民“下楼即达活动主场”,真正实现了“风雨无阻的节日仪式感”。
社区负责人表示:“未来社区不是冷冰冰的高科技堆砌,而是让传统节日在创新空间中焕发生机,让三代人能够找到情感共鸣的支点。”
现场,孩子们跳房子的欢笑声与老人哼唱的端午民谣交织,恰似金鱼井社区写给未来的诗意注脚——科技赋能生活,文化温暖人心,这才是未来社区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