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空间科学权威专家吴季推出硬科幻《太空探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0:23:00    

一场主题为“寻找外星智慧生命:科学还是科幻?”的跨界对话日前在京举行。对谈嘉宾共同探讨外星文明的可能性与人类文明的未来。这场对话不仅是科学与科幻的碰撞,也是对人类命运与宇宙奥秘的叩问。

《太空探针》一书内容引人入胜。故事设定在 2045 年,一场意外的空间碎片事故致使 K01 项目失败,空间科学家林一萌生出将未实现科研目标的太空望远镜放置在青藏高原高塔上的设想,由此开启了 “太空探针” 高塔建设以及后续收到外星文明问候的惊奇之旅。

现场,该书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谈到,该书的创作契机源于他对空间科学的深度研究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太空探针》基于科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描述了科学家们‘太空探针’、探寻外星智慧生命的故事。”对于书中“太空探针”建设的一些细节,吴季表示,许多细节都是基于他亲历过的立项过程和验收过程的真实记录。

截至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外星智慧生命。但吴季认为,依然有必要去思考“假如遇到外星文明会怎样”,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它还与人类自身的命运休戚相关,与人类文明的存续休戚相关。

沈爱民、韩松、周忠和、吴季(从左至右)

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中国科协荣誉委员沈爱民提到,吴季是空间科学的权威专家,由真正的权威专家写自己专业领域的科幻小说,是很少见的。“本书是‘硬科幻’的典型代表。阅读本书,既像是真实发生的,又像是在幻想世界,用四个字来概括本书,就是亦真亦幻。”在他看来,书中内容,无论是建设15公里的“高塔”,还是寻找外星生命,本是一件很科幻的事情,但吴季却用非常纪实的手法创作本书,这种融合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梦想的写作手法是科幻小说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这本书可读性很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稍有遗憾的是,感觉故事还没有结束,期待吴季老师的新作。”

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科幻作家韩松认为,《太空探针》以严谨的科学建构和大胆的宇宙想象,将令人屏息的真实感与奇异深邃的幻想性融为一体,去回答那个最具悬念且震撼心灵的问题,创造了中国文学的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其亮点在于,其一是小说中提到的“太空探针”是中国人自己构思并建造的,从一个小切口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其二,小说中讲述的位于稻城海子山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和位于金珠镇附近的圆环阵列射电望远镜(DART),都是真真实实已经建成并开始观测的大科学装置,因此阅读本书感受到强烈的新闻性。其三,本书是一部“诗篇”,书中讲述的“寻找系外类地行星、探索外星高级智慧生命”这一梦想实现的故事,充满想象力。

《太空探针》策划编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社长林佳馥,近年来,越来越多创作者投身到科幻创作之中,作品题材愈发多元,跨文类融合逐渐兴起,科幻与历史、推理等元素结合,拓宽了创作边界;关注本土现实问题的科幻作品开始增多,赋予作品更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吴季老师的这部《太空探针》的出现恰逢其时,科学家作者用专业知识赋予作品硬核的科学内容,又借助科幻故事激发读者兴趣,不只是对科幻创作给予新的思考,更赋予科幻作品更多的科普价值。”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