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1日讯(通讯员 任夙)共病现象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隐患,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往往能让这部分患者的健康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89岁的江宏生老人(化名)因多系统疾病一度病危,然而,在长沙三真康复医院东风路院区医护康团队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康复护理下,他不仅脱离了危险,如今还能在搀扶下行走,脸上又重新绽放笑容。
在康复治疗师的监护下,江宏生在进行步行训练。
多学科团队协作助老人转危为安
今年5月,89岁的江爷爷因胸闷、气促、头晕被紧急送医。检查结果显示,他患有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梗死后遗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十余种疾病,最危险的是,他的心率低至34次/分,随时可能心搏骤停,医生当即下达病危通知。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医院迅速组建多学科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在医护康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近20天的治疗,江爷爷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迈出康复第一步。
因康复护理得当,住院期间,江爷爷没有发生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但长期卧床还是导致老人肌肉萎缩、力量下降,要想让老人重新恢复行走能力,还有一段康复长路要走。
温情守护,让老人重绽笑容
康复不仅是身体的恢复,也是心理的重建。
起初,江爷爷因脑梗死且长期卧床,认知能力下降,言语极少,反应迟缓,交流时只会偶尔用“嗯”或者点头应答。
“爷爷,咱们再试一次,慢慢来,您肯定可以的!”康复治疗师每天都会来到病房帮助江爷爷进行康复训练,尽管沉默寡言的江爷爷很少做回应,但耐心引导他进行站立和迈步训练时,康复治疗师总是尝试着多和他沟通交流,用温情的话语来消除重复训练的“枯燥感”。
护理团队也一直关注江爷爷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江爷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管有没有回应,护士们总是想尽办法主动和江爷爷聊天,或是在他醒来时暖心问候,或是在他进行康复训练时一起帮忙鼓劲,为他加油打气。
渐渐地,江爷爷的眼神逐渐变得明亮起来,不再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收到问候时,还会回之以微笑。更让家属欣喜的是,江爷爷的身体情况一天一天在好转。从最初的只能卧床,到能用辅助器进行独立行走,现在,在搀扶下江爷爷已经可以在院区“遛弯”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如今,江爷爷已经从当初那个生命垂危卧床的老人,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康复者。他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在面对重大疾病时,只要不放弃,坚持与疾病抗争,就能够迎来生命的曙光。
专业与温情并重,守护多病共存的晚年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年人面临多种慢性疾病共存的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还包括老年综合征。共病可造成老年人躯体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还会导致老年人的病情复杂化,增加治疗难度。同时,疾病带来的疼痛与功能衰退易引发焦虑或抑郁。因此,老年病康复需要综合干预,不仅依赖多学科团队的专业协作,也需融入人性化的温情护理,才能实现身心同步康复。
面对问题复杂的老年共病患者,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可以通过综合评估,以明确干预和治疗的目标,帮助其制定风险相对更小、获益相对更大,且兼顾患者功能维护和生活质量的康复治疗方案,避免“单病治疗”的局限。
专业的医疗手段固然重要,但康复过程中的心理支持同样不可或缺。而温情的康复护理也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剂良药,它不仅关乎患者身体的康复,也影响着其心理健康与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通过心理疏导、社交技能训练、指导家属掌握基础护理技能等手段,可以缓解老人的无助感,增强康复信心。
老年康复的目标不止于疾病的治疗,最重要的目的是在于帮助老年人维持或恢复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以便他们能够过上更幸福、有意义的晚年生活。正如特鲁多医生所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对多病共存的老人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