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一文中指出:要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近年来,河南省人口变动呈现出一些显著特征。从人口规模来看,常住人口总量持续下滑。4月3日,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9785万人,比2023年末的9815万人减少了30万人,4年来持续减少了156万人。同时,人口外流现象明显。202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64.97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843.90万人,省外输出1221.07万人,大量劳动力和人才流向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这种人口规模的变化,对河南的劳动力供给、消费市场和经济活力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人口结构来看,河南面临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深的双重困境。2024年出生人口为76.2万人,远低于前些年的水平。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第一年,河南省的出生人口达近十多年来的峰值142.6万人,随后逐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不足2016年的一半。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203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8%,65岁及以上人口1465万人,占比15.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城市范围,许多农村地区面临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给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一定压力。
人口变动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经济层面,人口外流导致劳动力短缺,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用工荒。少子化带来了劳动力储备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长远来看,这一趋势将对河南的经济发展构成威胁。老龄化的加剧进一步削弱了消费市场的活力,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倾向于将消费集中在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等领域,从而限制了新兴消费领域的扩展。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制造业由于劳动力短缺和市场需求变化,正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从社会层面来看,人口变动也给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了挑战,少子化导致学龄人口逐年减少,部分地区学校面临生源不足被迫合并甚至关停的局面。此外,人口外流和少子化现象加剧了河南在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困境。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使得河南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领域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持。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困难。
面对这些人口变动,河南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新兴动能培育。加大对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如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入先进生产设备和智能制造技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例,该地区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吸引了富士康等众多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带动了大量就业。未来,河南应继续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减少人口外流,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劳动力支撑。
二是构建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我省于2025年3月份出台《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计划用3—5年的时间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体、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际中仍需解决实际缴费率低、金融产品吸引力不足、新业态群体覆盖不全等问题。同时,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使用Deepseek接口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进行老年人健康监测、紧急救援、生活服务等功能的智能化管理。在生育支持方面,河南省应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出台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措施。应设立生育专项补贴资金,根据家庭生育子女数量给予不同程度补贴,缓解家庭生育养育压力。此外,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如杭州对二孩、三孩家庭给予购房补贴,河南可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类似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多子女家庭购房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与教育适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通过提高薪资、优化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科研平台等方式吸引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才投身科技研发、创新设计等领域,提高这些关键领域中青年人才的占比,为我省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以创新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深化产教融合,弥补技能缺口。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育资源分配,确保教育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特别要加强关键领域和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推动“产业集群+职业教育”综合体建设。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定向培养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人才。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地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