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调解,让劳动争议处理更具实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8:41:00    

原标题:湖北探索将传统文化及其和合文化元素融入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引题)

文化+调解,让劳动争议处理更具实效(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黎婧瑶 周世玮

记者近日获悉,湖北省人社厅近年来立足时代需求,大胆创新,探索“文化+调解”的工作模式,促进用工双方相互理解与合作。

面对劳动人事争议“案结事未了”“心结难纾”的困境,湖北省人社厅引导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和合文化元素融入劳动争议预防调解,通过“文化浸润+情感交融”,推动“法、理、情”融合并进,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运用“和文化”,找到利益平衡点

在荆楚大地,“和文化”深深扎根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婉转悠扬的楚剧唱腔到精美绝伦的汉绣针法,从匠心独运的雕花剪纸到刚健洒脱的武当武术,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人们对和谐共生的美好向往,是“和文化”在岁月中传承的生动注脚。

如今,这种“和文化”理念被巧妙地运用到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成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有力武器。

2024年12月2日,崇阳县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迎来一场棘手的矛盾。一家企业因生产线优化升级,导致数十名员工面临岗位变动和薪资调整。企业与员工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调解中心内气氛紧张。

面对这一难题,调解员丁武松巧妙引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则两利”等传统文化理念,通过讲述古代晋商企业在商业危机时,“东家”与伙计相互体谅、共克时艰,最终实现双赢的故事,让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陷入沉思。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以企业倡导的“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一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循循善诱,引导企业重新考量调整方案,同时鼓励员工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积极适应转型变革。经过调解员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找到了利益平衡点,当场制定出合理的岗位调整与薪资补偿方案,原本针锋相对的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巧用俗语,让调解工作更贴近群众

除了“和文化”,湖北各地的家常俗语也成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独特资源。这些俗语源自民间,充满生活智慧,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安陆市人社局在长期实践中发现,相较于晦涩的法律条文,家常俗语在调解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起劳动纠纷中,劳动者与一家医药公司就赔偿问题僵持不下。调解员张永明巧妙运用“晚得不如现得”这句俗语,向用工双方分析了劳动仲裁或民事诉讼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建议其综合考虑,接受当下更为实际的调解方案。经过老张的耐心劝说,双方转变态度、顺利达成调解协议。

为了更好地运用家常俗语开展调解工作,安陆市的调解员们深入社区,向群众学习收集各类俗语。“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赢不可占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等俗语,都成为他们调解工作中的有力工具。这些源自民间的智慧,让调解工作更贴近群众、更具实效。

融入荷莲文化,促使双方达成一致

湖北洪湖是著名的莲藕之乡,荷花与莲藕所蕴含的坚韧不拔、公正廉洁的精神,与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要求高度契合。当地人社局结合地域特色,将荷莲文化融入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荷”谐调解、莲心共融模式。

近期,洪湖某公司3名员工因不同意调岗被要求立即离职且无补偿,情绪激动地来到“荷解工作室”申请劳动仲裁。调解员郑鸣、刘芳将员工带至“莲心谈话室”安抚情绪,随后多次致电公司负责人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双方面谈。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公正无私的态度赢得了双方信任,促使双方达成一致,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并签署调解书。

记者了解到,“荷解工作室”与“莲心谈话室”不仅是调解工作的场所,更是洪湖劳动争议调解新模式的重要载体。在这里,调解员们依靠专业的法律知识,运用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化解双方矛盾。这种将情感融入调解过程的做法,打破了传统劳动仲裁中冰冷的对抗局面,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相对平和的氛围中解决问题。据了解,自该模式推行以来,洪湖市已成功调解多起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成功率显著提高。

湖北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自“文化+调解”工作推行以来,已总结提炼出“红色文化”“廉洁文化”“法治文化”“哲学文化”“戏曲文化”“诗词文化”“三国文化”“知音文化”八大文化元素,并以编曲唱诵、文艺小品等形式广泛传播展示,为持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生态、坚持文化引航,营造柔性服务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