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七旬女患者手臂“反着装”? 精准医疗创新解决,让她“罢工”的手臂又“上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3:51:00    

转自:扬子晚报

“胳膊反着装的?还有这种事?”王阿姨一边用胳臂抡着圈,一边说:“看看,我这‘反骨’可比你们的还结实呢!”

4月3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又名镇江康复医院)介绍,半年前,72岁的王阿姨不小心摔伤了左肩。当时,关节疼痛难忍,手臂抬不起来,连梳头、吃饭都成了“高难度动作”。当地医院看了直摇头:“骨头折移位,肌腱软组织挛缩太严重,传统手术搞不定啊!”

而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镇江医院骨科用一项“反套路”的精湛技艺,让王阿姨的肩膀“重获新生”。

意外受伤把手臂摔“死机”了

王阿姨至今记得,半年前那个普通的早晨,她脚下一滑,左肩狠狠撞在了地上。当时她没当回事,拍拍灰站起来,结果第二天——左肩肿得像馒头,手臂彻底“死机”!

王阿姨去了当地医院,X光片显示:左肩关节脱位+大小结节骨折(通俗说:骨头错位还带碎片)。医生实施了手法复位,但王阿姨未遵医嘱固定,一月后复诊,发现大小结节骨折块移位明显,大小结节因软组织挛缩无法复位、内固定,肩关节功能也没有恢复。尤其是不能外展、上举,已无法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刷牙?举不起手!梳头?抬不过肩!连最爱的广场舞,都变成了“眼神参与”……“这可怎么办?”每天的疼痛让王阿姨苦不堪言。

王阿姨的“逆袭”之路

辗转多家医院后,王阿姨遇到了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骨科主任医师刘涛。刘涛看着片子,仔细分析王阿姨的病情。较严重的骨质疏松、肱骨大结节、下结节移位明显、卡压,肌腱软组织挛缩……传统的手术方式根本无法将大、小结节复位。

“完了,果然没救了吗……”王阿姨的希望似乎真的要熄灭了。而刘涛坚定地告诉她:“别慌!咱们给您的肩膀来个反向操作——反肩置换术!”

“反肩置换术?”王阿姨第一次听说这词。刘涛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跟王阿姨及家人解释:咱们普通的肩膀,上臂骨头是“球”,肩胛骨是“碗”,球转碗不转,靠肩袖肌肉当“马达”。而患者的肩膀,“马达”报废,“球”还带着碎片卡死了。反式肩关节置换术就是把“球”和“碗”位置对调,让三角肌变成“新马达”!

在顺利为王阿姨植入反式肩关节假体后,她的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一周,王阿姨疼痛几乎消失,手臂又能举高高啦。肩关节功能ASES评分直接从28分飙至82分。

刘涛主任

神奇的关节“魔法”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肩膀还能反着装?其实这种“反向操作”可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通过将旋转中心内移并下移,重塑肩关节力学结构,利用三角肌替代不可修复的肩袖功能,这样做,能极大程度提升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能力!

刘涛介绍,人工肩关节置换的概念最早由Themistocles Gluck于1891年提出,一起被提及并设计出的人工关节还有髋、腕等。如今已成为终末期肩关节疾病的“救命稻草”——术后患者疼痛直降4.3分,活动度飙升80%,10年假体存活率超90%!

如今,王阿姨成了反肩置换术的有力代言人,见人就晃胳膊:“你看!我的肩膀上有‘反骨’!” 如果你也被肩关节问题困扰,别急着认命,记得及时寻求专业骨科团队帮助。

刘主任还提醒,如果你或家人有以下情况,可以考虑这项“反向操作”:肩袖撕裂到“修都修不好”(比如抬手像“僵尸”); 严重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肱骨骨折后内固定失败,骨头“跑偏”了;其他肩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比如假体松动或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性疾病导致的关节毁损。

镇江一院骨科成功开展反肩置换术,不仅标志着该科室在关节外科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也为终末期肩关节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优质、高效的治疗手段。

骨科主任医师刘涛团队近年来在镇江市率先开展了股内收肌下入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比基尼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外科脱位保髋,“全内”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腕关节镜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韧带损伤修复等一系列手术。尤其是保髋、保膝和微创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通讯员 孙小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严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