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弘扬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日志】张昕:让美的种子在乡土抽枝展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8:25:00    

张昕老师在教学生剪纸。通讯员 摄

【人物】

张昕,女,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9月出生。永州市新田县金陵中心小学教师。教育部优秀乡村青年教师支持计划人选,永州市美术骨干教师、新田县中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日志】

4月1日,星期二。阴郁多日的天气终于放晴,蓝天澄澈如洗,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刚跨进校门,几个孩子便举着野花蹦跳着围了过来:“张老师快看!这是春天送我的礼物!”

如此春日好时节,我笑着接过那朵沾着露水的野花,带着孩子们奔向山野——现在正是上生态美育课的好时候。

孩子们的身影穿梭在山野间。有学生蹲在树下收集落花、落叶,装进瓶子中;有学生举着树枝追蝴蝶;有学生正在用油画棒描绘春天的美景……

还有几个围着我叽叽喳喳:“张老师,你看美不美?这是我在春天里遇到最美的花儿!”“真美!你的笑比春天的花还美!”我笑着对学生说。这样充满活力、眼里有光的生态美育课堂,时常在学校上演。

看着他们沾满草叶的裤脚和发亮的眼睛,我不禁回想起2023年9月,那时我毅然放弃了县城最好的小学岗位,申请去金陵中心小学任教。也正是这个决定,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美育的魅力,从事美育教学的价值。

这所深山里的小学有153个孩子,留守儿童占75%,是典型的艺术薄弱学校。教室的窗框锈迹斑斑,发着霉的白墙,美术室里连像样的画架和画材都没有。我该如何开启美术课堂呢?

一抬眼,我看见了晨雾缭绕的福音山、千年银杏金黄如盖的枝丫,忽然明白:乡村学校或许缺画笔和颜料,但大自然就是最富饶的课堂。

来校第一节课,我让全班合作创作手指印画《梦想之树》。有个小姑娘按完指印后,仰着脸认真地说:“老师,我长大了要像您一样当一名美术老师。”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我坚信,艺术薄弱学校的未来,一定是脚踏实地,欣欣向荣的。

为了给学生更好的艺术环境,我把学校空置多年的综合楼整理出一整层楼,改造成美育实践工作坊、唱游艺术室、生态课堂展览室等。带着学生用松果做挂饰、用蛋壳做贴花;把广告公司废弃的KT板边变成《独一无二的我》系列拼贴画;甚至发动全校师生,用三个月时间将灰扑扑的水泥操场绘成星辰大海。孩子们天马行空的作品,丰富的色彩成为学校最亮丽的风景和宝贵的财富。

孩子们的变化也是惊人的。一年级的小华有认知障碍,课堂上常失控乱跑,我耐心地引导和鼓励他,变着花样带他画画、剪纸、做手工,给他鼓励。现在,这个曾偏爱灰色调的孩子,爱上了鲜艳色彩,作品展现出蓬勃生命力。

美育从来不是规训画笔的轨迹,而是唤醒灵魂对色彩的渴望。如今每次课堂收尾,小华总会把作品举得老高,用亮晶晶的眼睛追问:“老师,下次我们画什么?”这何尝不是最动人的课堂回响。

孩子们积极性越来越高,渐渐地,创作的作品在我的办公室都放不下了。学生们创作的集体作品《喜蛋》《跳竹竿舞》系列剪纸作品在省级平台展示。他们的画作正迈向更远的舞台。

近8年来,我的双脚始终扎根乡土,我越来越感觉到乡村学校需要我,乡村孩子们需要我。小规模学校,美育更不可缺失。我对县内缺美术师资的乡村学校进行送教帮扶活动,每年20余次。我曾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开设13个艺术项目,免费对留守儿童们开放,并举行市级推介会。

美育是照进童心的第一缕晨曦,我带着颜料与画纸穿行于阡陌,看灰墙黛瓦间生长出斑斓的童话,田间地头的野花成为孩子们天然的调色盘,我知道这颗美的种子,正在乡土深处悄然抽枝展叶。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