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计县策:
新密市聚焦“四高四争先”,突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走好“生态立市、制造业强市、文旅兴市”发展之路,全面构筑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王冰珂
5月16日,在新密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越达工业4.0机器人环保智能化项目车间内,生产好的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工业机器人即将被运往港口,再通过海运发往中东等地。
“我们的海外订单持续走高,焊接机器人、涂装机器人和非标自动化专用设备等,在俄罗斯、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很受欢迎。”郑州越达科技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乔玉磊介绍。
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加大马力生产,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今年7月份。“今年一季度交付的订单总额达4亿多元,实现了‘开门红’。”乔玉磊指着成品工业机器人自豪地说。
该公司是我国涂装及焊接领域综合技术实力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焊接成套装备的供应商,与高校合作研发出国内首套5G数字化管理系统,为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海工装备、重点化工等领域的重大工程提供涂装焊装整套生产线和工艺解决方案。
2023年1月,该项目落地新密,当月完成立项审批,6月开工建设,实现当年签约、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主体建成。一期主要生产焊接、涂装、搬运等领域工业机器人;二期建设研发中心、工业4.0产业基地体验馆、高端人才中心院士基地博士工作站,目前正在加速筹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密市强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倍增行动,着力打造装备制造、卫材医药等百亿级产业链,去年医药制造业、高技术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8%、37.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7.5%。
新兴产业变量不断突破,传统产业存量也加快焕新。
走进郑州瑞泰耐火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隧道窑正在生产,码砖机器人流水化作业,屏幕上动态显示着废气排放数据。“我们实施智能化改造之后,对排放标准要求更高。”瑞泰耐火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郑凯月介绍。
2018年起,瑞泰耐火科技公司建设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该生产线的成品率提升10%,有效降低了成本。”郑凯月说,公司还与郑州大学等院校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引进培养各类人才,并建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铝硅系耐火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省乃至全国耐火材料的重要创新基地。
新密市耐材、煤炭等传统产业起步早、体量大、贡献度高,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和“一转带三化”,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带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跻身县域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全国500强,荣膺中国陶瓷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创新升级示范区。
截至目前,新密市共实施“一转带三化”项目141个,通过郑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验收企业17家,累计申报奖补资金1396万元,郑州瑞泰、金河源、郑州振发等企业入围河南省5G全连接工厂。
产业焕新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支撑。近日,新密市科技局联合河南省科技创新促进中心启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列活动,以“需求牵引、平台赋能、服务增效”为主线,推出多项创新举措,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推动科技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
目前,全市共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6个,省级创新平台达68家,获评省创新龙头企业2家,瞪羚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78家。
“产业支撑科技创新,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新密市委书记程洋说,“我们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构筑发展新优势。”
2025年一季度,新密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7%,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7%,增速均居郑州市六县(市)首位。